柔性脑机接口取得里程碑国内这次也跟上了 动察

  浏览量2024-07-03 作者: 行业新闻

  至此,柔性脑机接口终于与大部队汇合,三种技术路线的侵入式脑机接口均已介入人体临床。

  前沿创新如同摸着石头趟过不知深浅的河流,其过程往往伴随着探索的艰辛与失败的苦涩,对于这一点,应该没有人比坐拥多家科技公司的“硅谷钢铁侠”体会更深。

  在因涉嫌虐待动物被调查、人体实验时间表一再被推迟后,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最终在成立的第七年获得了FDA(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)的批准进行人体临床实验。

  作为横跨了多个学科的研究方向,脑机接口的未来是星辰大海:除了帮助无自主活动能力的病人改善生活,脑机接口还有望应用于商业、工业、娱乐等领域,乃至最终实现元宇宙世界中的数字孪生。

  研究机构Data Bridge Market Research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2年脑机接口市场规模为17.40亿美元,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56.92亿美元,而2023年-2024年内,多家头部企业将进入临床阶段,这也将会是脑机接口走向商业市场的关键一年。

  人工智能大模型风靡全球的同时,其招致的担忧正与日俱增。今年3月,包括马斯克在内的1000多名行业高管和专家签署公开信,呼吁在6个月内暂停高级AI的开发。马斯克等人在信中写道,高级AI可能会对社会和人类构成深远的风险。

  早在ChatGPT掀起的AI热潮来临之前,马斯克就一直对AI保持谨慎的态度。2017年,马斯克曾预言,各国之间在AI领域的竞争与对抗,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原因。在对Neuralink员工的演讲中,马斯克甚至表示,防止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的可能性只有5%-10%。事实上,马斯克创立Neuralink的初衷也是增强人类对AI的控制,帮助人脑与AI相结合以防止人类被AI淘汰。

  2016年夏天,马斯克在美国加州成立了脑计算公司Neuralink,旨在开发可植入人类大脑并与计算机无线连接的电极设备。成立之初,Neuralink的首批员工全部由来自马斯克众多企业(特斯拉、SpaceX等)的工程师组成。

  要制造出机器神经系统的高级解决方案,其研发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耗费甚巨。截至2023年1月,Neuralink预期估值已达55亿美元。在成为独角兽之前,Neuralink还是头货真价实的“吞金兽”。

  2017年8月,Neuralink宣布获得2696万美元融资,但这笔大多数来源于马斯克本人的注资实际金额超过1亿美元。不到两年后,公司又拿下5100万美元B轮融资。2021年7月,Neuralink宣布完成C轮融资,筹集资金2.05亿美元。截至目前,Neuralink仍是该领域规模最大单笔融资记录的保持者。

  B轮融资之后,Neuralink的研发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:2019年7月,Neuralink实现了单器件集成1024通道的高通量柔性电极,并针对柔性电极植入开发了手术机器人,其开发的系统能将1500个电子探针送入老鼠大脑,从老鼠头部的USB-C端口收集的数据比当时最好的传感器多10倍;9月,Neuralink研发出“脑机神经织网”设备N1,将3000多个电极附着在柔韧丝状物上,或将实现人脑神经操控智能设备。也正是从这一年,马斯克开始提出将有关技术在人脑中进行实验。

  2021年4月,Neuralink公布了一段名为“帕格”(Pager)的9岁猕猴玩乒乓球电子游戏的视频

  之后的三年里,Neuralink又先后在猪脑和猴脑中植入脑机接口,实现了脑-机之间数据传输、猴子意念弹球游戏以及猴子意念移动电脑光标点亮字符。2022年11月,马斯克宣布Neuralink已经向FDA提交了大部分文件,审核通过后约六个月内,将在人类身上植入第一个Neuralink。

  据了解,此次Neuralink获批人体临床实验的最新植入式设备N1体积仅为硬币大小,由电池供电,可进行无线充电。其植入过程由手术机器人R1将协助神经外科医生完成,具体操作的流程包括定位植入位置、取出头骨并植入N1设备和伤口缝合。整一个完整的过程约15分钟,需插入64根电线。

  值得一提的是,脑机接口并不是一项近些年才产生的技术,Neuralink也不是第一家在人体中植入脑机接口的公司。

  按照外科手术标准,脑机接口设备可分为侵入式、非侵入式、半侵入式三种。其中,侵入式脑机接口是国际主流的脑机接口技术路线,需植入大脑皮层内,优点是更加靠近脑组织,脑电信号更加清晰准确,缺点是会造成脑出血以及疤痕组织等免疫反应。非侵入式易穿戴,无需开颅手术将脑电传感器植入脑内,但信号空间分辨率较差。而半侵入式则是将脑机接口植入头皮与大脑皮层之间,其效果与风险也介于上述两者之间。

  相比之下,侵入式脑机接口的研发风险更大,技术方面的要求与资金门槛更高。侵入式脑机接口最重要的包含犹他阵列电极、血管支架电极与柔性脑机接口。犹他阵列电极有96条通道,特点是坚硬、易于切割脑组织;血管支架电极有16条通道,从颈部静脉植入,只能记录场电位;柔性脑机接口有1024条通道,机器人自动植入。

  Neuralink正是柔性脑机接口的代表企业,在其获批开展人体实验之前,Cyberkinetics公司的犹他阵列电极于2004年获得FDA上市,并开展了首次关于运动皮层脑机接口临床试验,尝试通过运动意图来完成对机械臂的控制;2021年,Synchron公司的血管支架电极获得FDA批准在美国开始人体试验,并于2022年7月宣布在美国首次植入脑机接口。

  至此,柔性脑机接口终于与大部队汇合,三种技术路线的侵入式脑机接口均已介入人体临床。

  脑机设备的应用场景颇具科幻色彩,也使其成为目前各大公司竞相研发的领域。国外,谷歌、Meta、微软已相继入局。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,国内脑机接口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。除了腾讯、阿里等巨头以外,优质初创公司也在不断涌现。

  据动点科技不完全统计,2020年至今,国内共有脑陆科技、柔电芯云、云睿智能、宁矩科技、脑虎科技、强脑科技、博瑞康、元籁科技、柔灵科技、微灵医疗、畅想医疗等企业获得融资。单笔融资规模普遍集中在数千万块钱,红杉资本、蓝驰创投等机构是投资脑机接口的主力军。

  上述获得融资的众多脑机接口初创公司中,非侵入式路线占据了多数席位,其中,强脑科技是全球除Neuralink外唯一一家融资金额超过2亿美元的脑机接口企业;侵入式脑机接口企业中,脑虎科技凭借“微创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”项目获得了2021年WAIC卓越人工智能引领者奖项。

  《脑机接口的未来发展的新趋势》报告中指出,脑机技术探讨研究的硬件向柔性、无线,以及更加微小化、更加高通量和低功耗方向发展。

  在柔性脑机接口领域,上海企业的“微创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技术”已领先国内外同行水平。脑虎科技首席科学家陶虎发明的“基于蚕丝蛋白的自适应柔性光电子神经探针”的新一代植入式脑机接口避免了Neuralink需借助微针植入会造成的脑内出血的问题,其发布的国内首款半侵入式脑机接口设备也即将投入临床运营。

  本文为动点科技记者个人独创的文章,没有经过授权不得转载,如需转载或开白请在后台回复“转载”。

  快来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吧!*想要获取行业资讯、和志同道合的科技爱好者们分享心得,那就赶快扫码添加“动点君”加入群聊吧!群里更有不定期福利发放!

  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  龚翔宇接班人来了?1.89米接应12扣8中+1拦1发 剑指二连最佳接应

  可怜吗?贾跃亭感叹:终于在美国吃到北京一样味道的辣腿儿堡!网友喊话:快点回国吧

  安徽小伙27岁10元起家,靠抓住3次风口20年赚1100亿,他发现了啥

  今日热点:NCT127主打曲《WALK》;《长相思2》官宣上星......

上一篇: 两位诺奖科学家开启VR直播领衔腾讯WE大会揭秘科技突破

下一篇:三花控股集团请求传感器专利能加强引脚